当前位置: 首页 > 资讯 > >正文

降压药会成瘾?这背后是一种对医药的典型误解

来源:顶端新闻    时间:2023-08-03 06:59:27

生活中,我们或多或少听过这样的传言,“降压药会成瘾”,“一吃上就不能停”。这背后显示的其实是一种对药物使用的典型误解。——是吃药导致上瘾?还是疾病本身就有持续性,需要坚持吃药保护身体平衡?本文藉由对“高血压”这一代表性疾病的介绍,力求增进公众对这一问题的理解。

高血压是影响着全球约15亿人健康的慢性疾病。它如同那悬吊着达摩克里斯之剑的细绳,令心肌梗塞、心力衰竭、脑卒中(即“中风”)等生命威胁不期而至。

二十世纪中叶,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取得杰出成就的三巨头罗斯福、丘吉尔、斯大林均死于高血压并发症。他们并非缺少良好的医疗条件,而是当时的人们普遍没有意识到长期控制血压的重要性。即使在相关知识和医疗资源十分普及的今日,仍有很多人认为降压药有毒、易上瘾,抵触高血压治疗,导致每年约1000万人过早死于高血压。这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误解和矛盾?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岁月静好中,高血压令死亡之刃不期降临。| (法)费利克斯·奥弗雷《达摩克里斯之剑》

我不会永远沉默

高血压是沉默的健康杀手。这种沉默在体检中被打破时,很多人都认为是偶然的偏差。事实上,他可能已经在高血压状态下毫无察觉地生活了多年。头晕头痛这类被认为典型的症状其实并不普遍,这也是很多患者缺乏患病真实感的原因。

正如持续的精神压力让人不堪忍受,长期处于血压增高状态下,人体的重要脏器——心脏、大脑、肾脏等同样不堪重负。高血压的并发症可能致残,并带来经济上的巨大负担。仅脑卒中一项,每年给我国造成的经济负担就高达400亿元。而我国人口基数大,据预测,到2030年,我国心脑血管患者将超过5亿,患病人群的日趋年轻化也令人堪忧。

绝大多数高血压是自发的,虽然遗传、肥胖、抽烟、高盐饮食等都是重要诱因,但高血压确切的病因至今仍是未解之谜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人体的循环系统就像水泵。血液从心脏泵出时,冲击血管(动脉)壁的力量就形成了血压。泵得太快太用力、血量太足、血管弹性差或有堵塞……都可能使压力超出负荷。长时间承受高压的血管会局部向外凸出,产生薄弱点,容易发生破裂。根据血管的位置不同,可能导致大动脉撕裂、脑卒中、失明等。而人体的生理机制比水泵复杂得多,神经内分泌系统等也参与血压的调节。所以,血压看似一个独立指标,其实是众多因素的综合投影。

降压药真正的作用

不是治疗,是预防

像一列驶离站台的火车,高血压状态一旦形成,如无干预难以自行逆转,并且会随年龄增长、动脉硬化的加重等因素不断发展。

高血压无法根治。降压治疗的目的不只是数值上的追求,而是保护长期处于“高压”威慑下的重要脏器,预防严重并发症的发生。

低盐饮食等生活习惯是降压治疗的基础,能改善轻度的血压增高。但仅靠这些不足以使血压达标时,就需要药物的保驾护航。

不同种类的降压药各有侧重:有的减缓心律,减弱收缩力,让心脏泵血不那么气势汹汹;有的通过利尿将多余水分排出体外,减少整体负担;有的则擅长放松紧张的血管。但遗憾的是,没有一种药物能完美照顾每个环节。

严格来说,降压治疗的成功与否,不能以短期内血压值的高低来论断,只有当患者终其余生都没有发生严重并发症,才能说治疗有效。如果无视血压高低,最终导致身体功能偏废或需要机器辅助生活,此后再积极控制血压,也不过是亡羊补牢,身体再难恢复到原来的状态。

降压药的 “上瘾”假象

药物上瘾的专业说法是“药物依赖”,是在反复、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某种药物后产生的一种病态的强迫行为。药物的使用不再是出于医疗需求,而是为了躲避因戒断引起的身体不适,并且对用药行为的开始或结束,以及药物剂量无法控制。

不管怎么看,降压治疗与药物依赖都有本质不同。

首先,血压升高的原始诱因与降压药无关,药物降压是为了预防高血压持续状态下的并发症,长期的健康收益远远超过药物的某些不良反应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确切地说,须终生坚持的是血压管理,不能只片面地看到“药不能停”。人的精神、身体状态、季节更替等都会引起血压波动。比如夏天,血管舒张,血压整体水平可能比冬季低。这种情况下,医生可能建议原本服药剂量较少的患者暂停用药。但每天监测血压、低盐饮食、治疗基础疾病却不可松懈。总之,一切以血压稳态为主,降压药的剂量和处方策略是可以灵活调整的,这也与药物依赖的失控不同。

降压药“上瘾”的另一个假象是联合用药,似乎“药越吃越多”。事实上,仅用一种降压药就把血压控制得非常理想的情况是很少的。目前临床上更推荐将不同类型的降压药进行组合。研究表明,中国约81.5%的高血压患者只服用一种降压药,高血压控制率仅6%,而同年龄段的美国患者超过60%都服用了两种以上的药物,其控制率达到60%以上。

联合用药的好处在于,每一种药物的剂量都能减少,相应地,副作用也更小。联合用药的原则是:降压效果协同促进、副作用互相抵消。比如扩张血管的降压药可能引起面部潮红、心悸,而配合减缓心率的降压药,患者就会比较舒适。总之,联合用药能以更小的剂量和风险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,是性价比更高的治疗策略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其实换个角度想,我们每天洗完脸抹润肤霜来保护环境和岁月摧残下的脆弱皮肤,但这并不能算是上瘾行为。反观抽烟喝酒、熬夜、外卖宵夜……这些明知费钱又对身体没有好处的行为,很多人却因为一时的痛快,多年如一日地乐此不疲。人们对于“上瘾”的多重标准,着实耐人寻味。

人类为何总是 “讳疾忌医”?

英国电影《四重唱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:“都八十岁了,就算戒烟能多活多久?一星期?说不定那一星期还在天天下雨”。

渴望生存是人类的本能,但对于医学治疗的抵抗情绪可能和高血压一样普遍。据统计,被确诊并要求服用降压药后,一年内约40%的人自行中断服药。而这种情况在其他疾病的治疗中也是常态。

一个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怕“吃亏”。由于对疾病及其后果缺乏认识,治疗的获益短期内也难以察觉。而长期服药、复诊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经济上的代价。再加上被传闻放大的药物副作用,看病吃药便像极了“吃力不讨好”的事情。

治疗过程不够省心,也是“劝退”的原因之一。比如上文中提到的联合用药,就算好处很多,但有些人工作繁忙,老年人行动不便,记性也不好,因此也难以坚持。

影响人们治疗积极性最关键的是三个因素:获益、方便和信任。

充分认识疾病恶化带来的损失,以及治疗如何帮助我们避免这种损失,能增加配合治疗的动力。而简化治疗的步骤,降低操作上的阻力也是医药领域正在努力的方向。现在已有很多长效药物被应用于临床,减少用药的次数。包括有特殊控释膜的降压药、长效胰岛素,皮下植入式避孕药等等。远程式、可穿戴的医疗设备也是近年来的研究热门,患者的检测指标可随时随地获取,甚至关联到医疗机构,减少复诊次数。

但最根本的一点是医患之间的信任。有趣的是,在医生的专业背景和大量的科学证据前,很多人仍更愿意相信坊间传闻,轻易改变对治疗的态度。比起清冷的白大褂和数据,那些“有人说”的故事往往更有人情味,也更容易理解并为人接受,虽然它们常常缺乏事实依据。

图库版权图片,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医患关系是如今备受关注的话题。当代最理想的医患模式是共同参与。但现实是,由于种种因素,患者不愿多说,医生也很少多问。比如患者不能按医嘱进行治疗,他是否有经济上的顾虑?是否因为工作昼夜颠倒,难以保证按时用药?如果担心某些传闻的药物副作用,具体又是哪一种?

比如听说某些降压药能引起性功能障碍,一些男性患者可能因此有所顾虑。但他们不知道的是高血压会损伤血管,令阴茎海绵体血窦不能正常扩张,其本身就是影响性功能的危险因素,如果对药物的副作用敏感,可改用其他种类的降压药,并配合一些改善性功能的药物。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可以做到的。但如果双方缺乏沟通,就不会了解进一步的细节。很多事情就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走向。

近年来,我国虽然在高血压的研究与防治上取得了诸多进展,但患病率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数量仍居世界首位。相比肿瘤等恶性疾病的决绝,无论从时间上还是手段上,高血压留给我们的应对余地其实是很充足的。无数历史教训和身边人的经历都告诉我们:应予治疗以理性,而不是无视科学,倒退回从前,为理性谋求治疗。

正确认识高血压,认识降压药,直面顾虑、解决顾虑,才能帮助我们守护好脆弱而珍贵的生命。通过对这类问题的透彻了解,才能建立正确的用药观念,真正帮我们远离对医学的种种误解。

参考文献

[1] ISH 2020全球高血压实践指南

[2]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. A global brief on hypertension: silent killer, global public health crisis: World Health Day 2013[R].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, 2013.

[3]Vrijens B, Antoniou S, Burnier M, de la Sierra A, Volpe M. Current Situation of Medication Adherence in Hypertension. Front Pharmacol. 2017 Mar 1;8:100.

策划制作

来源丨返朴

作者丨徐斯佳 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

责编丨一诺

往期

精选

网传“故宫历时六百年,从未被水淹过”,古人真的有排水黑科技吗?

2 块钱的水和 20 块钱的水有什么区别?真的越贵越好吗?

你背的《静夜思》,李白没见过

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版权图库

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

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“转载”

点亮“在看”

正确认识降压药!

X 关闭

推荐内容

最近更新

Copyright ©  2015-2022 起点珠宝网版权所有  备案号:皖ICP备2022009963号-12   联系邮箱: 39 60 29 14 2@qq.com